close



無為而治夜市活跳跳
     邱啟新

 

  年初台北市建設局與市場管理處,正式簽約將建成圓環的未來九年經營管理及空間規劃權交由民間廠商辦理,日前又有市議員質疑九年是否應改為三年較適宜。事實上,傳統市場在面臨時代轉變,與空間老舊的情形,而由政府交予民間廠商規劃經營,國外早有先例,但不少結果往往是與初衷相悖,抹殺了原有空間的文化,現在正與地方人士、攤商、學者及市府等代表會商經營計畫的得標廠商,應引以為鑒。

 

  夜市是台灣最富有文化特色的空間之一,但這樣的空間、文化該怎麼保存,怎樣展示才不失原汁原味?交由對文化產業了解的專家,或是對開發商場有策略的廠商,是否就能成功活化夜市?圓環夜市在現代化建築設計手法重新包裝,及加入展示功能後,面臨閉館的命運,現今仍希望利用這個空間展示推廣小吃文化,事實上不只是市府有此打算,圓環象徵的本土美食意義,也受民間注意,如在圓環熄燈後的兩個月,中正機場出境航廈內,出現了以圓環小吃為名號的餐廳,該店面甚至有看板展示圓環興衰始末,但業者其實並非圓環攤商,顯示圓環這個歷史性空間有「博物館化」的跡象。

 

  現在圓環下一步規劃以推廣展示台灣小吃文化為主,類似的傳統市場規劃方

 

向,在國外也屢見不鮮。紐約的南街漁港(South Street Seaport)一帶是曼哈頓早期下城繁榮的漁貨市場,一九七年代漸趨蕭條,紐約市政府在缺乏預算與經營策略的情況之下,交由民間一家擅長開發購物中心與節慶市場的公司重新規劃該區,該公司規劃了一座海港博物館,並新建一棟結合餐廳、小店、咖啡座,散步道等的商場。

 

  儘管開發商從建築材料、和店舖形式都儘可能營造傳統市場的味道,但最後卻為了迎合觀光客喜好與中產階級品味,在招商過程引進大量連鎖式商店與現代化餐飲,而淘汰帶有腥臭的魚貨生鮮的攤位,使得南街漁港大失原有風貌,吸引的客層也變不同,在地的紐約人無意光顧,即使觀光客也興趣缺缺。

 

  美國幾個大城市傳統的市場區,在私人公司接手後,都有類似的命運,波士頓的昆西市場、舊金山的漁人碼頭、巴爾的摩的港口區,都因市場私有化與博物館化之後,變調為大同小異的觀光景點,排擠了原有的商業活動,因而喪失在地的文化特色與活力。

 

  台灣夜市是都市化過程中有機形成的獨特空間,其價值不在於建築形式的美觀討喜,而是夜市裡蓬勃的社會互動關係,多元低價的飲食與消費活動,誘發了市民主動參與公共空間,這樣動態的市民生活圖像才是真正文化展演,而非相片,書畫,或藝文比賽等間接且流於表象活動。

 

  此外,夜市內活動與攤商規劃更是一大重點,得標廠商與攤商在合作成立公司後,應思索如何保持夜市內業種的道地及多樣性,切勿引進不適當店家,且應賦予夜市有機成長的彈性,並在經營上隨時觀察接納外界社會的聲音,不要變成封閉的利益團體,這種回歸夜市本質的規劃方向,遠比硬將博物館功能、藝文活動等套在夜市裡,卻將其內涵改得面貌全非來得有效,也更能重振夜市的場所活力。面對傳統空間,無為而治,回歸其本質,是比較可行的對策,否則適得其反,反而扼殺空間原有的生命。

 

  (作者為建築師,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環境心理學博士候選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ovpink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